2O24管家婆一码一肖资料

  • 您现在的位置是:2O24管家婆一码一肖资料 > 儿童成长 >

    重新构想儿童博物馆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性

    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24-03-17

      随着儿童博物馆把自己重新构想成创新和创造的场所,理解观众就愈发重要。观众对创新等概念的理解以及希望如何与博物馆互动都直接影响着博物馆自身工作,以及社区对它的支持。决定一个展览和活动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不仅包含主题和展览脉络,观众的参观动机、兴趣点、期望值以及互动方式也同等重要。然而,这些基于社会与文化的因素却往往被忽视,或者更不幸的是,被臆测为放之四海而皆准。

      阿拉伯半岛地区建设有许多博物馆,本文以此为基础,讲述了儿童博物馆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博物馆展览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我所供职过的博物馆大多在美国和阿拉伯半岛地区(特别是海湾国家)。我既有在西方博物馆体系及其相关的研究、出版、会议等机构中工作过的经验,也有在还处于成型中的非西方模式的阿拉伯半岛的博物馆中工作的经验。

      与许多西方媒体的报道恰恰相反的是,正在修建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萨迪亚特岛上的古根海姆和卢浮宫阿布扎比分馆并不是该地区仅有的几个博物馆。阿拉伯半岛拥有众多具有六十年历史、藏品种类繁多的博物馆。虽然这当中的许多博物馆是由政府建设和资助的,但其中的私人博物馆也不少,特别是在沙特阿拉伯,还有由志愿者建立和运营的数字博物馆及相关机构。这些博物馆要么是免费开放的,要么只象征性地收取少许参观费。

      这就是为什么理解阿拉伯半岛博物馆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如此重要。当然,非西方模式的博物馆在所难免地会使用到以西方理念为中心的博物馆资源,如出版物、培训课程等,但是这些博物馆要成为地方特色鲜明的场所必须对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深刻的了解。

      对儿童博物馆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儿童博物馆会要求和鼓励观众在公共场合展现创意和革新精神(但鉴于诸如开放时间、门票花销及其他限制等,儿童博物馆实际上是半开放的空间。为避免过于繁琐,我还是称之为开放空间)。一个社会及其文化决定了人们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是否得当或者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这在国与国之间有差异,而且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也不尽相同。显然阿拉伯半岛和美国的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准则是不一样的。此外,所有文化对成人和孩子的行为举止的接受度和期待值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不同在儿童博物馆天天都可以看到。所以,不仅各地对创造和创新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而且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成员在博物馆这种公共场合里通过哪种方式来展示创造力和革新精神也会因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而表现各异。

      在此,我将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和儿童博物馆自身有关,也与儿童博物馆所采用的一些模式有关。其他博物馆也可以效仿这些模式。

      在这方面最广为人知的成果或许是约翰·福尔克的研究。福尔克最新的研究侧重于参观者的身份与动机的关联。其在欧洲国家、美国和澳大利亚展开的研究中所获得的结果表明,孩子和家长到博物馆参观的主要动机是对知识的渴求。然而,近期针对阿拉伯半岛博物馆的最新研究表明,比起学习知识,阿拉伯地区观众去博物馆的动机则更侧重于与人交往。博物馆的吸引力不只在于它是座可以查资料的档案馆,更是个参观游览的好去处。吸引一家人去博物馆参观的理由可能有很多,诸如学习知识、社会交往、情感动力、精神向往等。虽然每次参观的动机不同,但无论如何总有一个主导因素。

      布尔和萨尼的研究显示,阿拉伯半岛本地家庭去博物馆参观的主要动因与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欧美国家的家庭有很大区别。因此西方国家的研究数据并不能为阿拉伯半岛地区博物馆的研究提供多少有效信息,而且还会对研究造成误导。如果阿拉伯观众比西方观众更看重博物馆里的社交体验,那么阿拉伯半岛地区的博物馆就需要在展览的说明、设计及互动环节的设置上体现这种需求。

      提供多种类型活动和服务的场所,可能可以更好地满足这类包括全家上下男女老少几代人家庭的需求。

      作为集体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交体验早已在学术界被认为是跨文化交流理论的一部分。这一跨学科的理论综合了包括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交际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跨文化交流理论并非封闭的二元式对比思维(比如西方和其他地区),其丰富的信息量可以提供机遇并开拓思路。博物馆可以利用这些信息选择更多跟文化相关的项目。集体主义文化在不同地区所表现出来的程度有所不同。在阿拉伯地区、某些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集体目标与集体互动往往在个体目标之上;而在北美、北欧和澳大利亚等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度,个人成就往往比维持社会关系更重要。

      对于坐落在阿拉伯半岛的博物馆来讲,社会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的表现形式也会有若干种。受集体主义文化熏陶的观众可能会一家人一起来参观博物馆;家庭规模大小及参观习惯与参观其他公共场所类似。那种提供多种类型活动和服务的场地可以更好地满足这类包括全家上下男女老少几代人家庭的需求。在崇尚集体主义文化的阿拉伯半岛,购物中心是具有巨大诱惑力的公共场所。除了商品,购物中心还拥有餐厅、电影院、剧场、水疗馆,并提供运河乘船体验、溜冰、参观水族馆、观看公开表演等体育、休闲、室内游戏等项目。这样一个综合的设备设施齐全的地方能极大地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团体的兴趣与需求。

      一个可以表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差异的例子是博物馆里所谓“家长靠边站”的现象。研究员伊丽莎白·伍德和芭芭拉·伍尔夫在美国的画廊和博物馆进行的家长与孩子互动关系的调研中发现,家长一般会在孩子参加活动时退到一旁观看。家长的这种表现与美国社会文化中对个体的强调有关。美国父母的部分责任就是让孩子顺利掌握在各个成长发展阶段所应具备的各种技能,并最终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某些儿童博物馆确实也为学龄前和幼儿园的孩子们开设了学前必修技能的培训班。“靠边站”的家长给孩子提供了承担并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当然,如果孩子需要帮忙,家长仍然可以上前介入。

      这种家长“靠边站”的现象在阿拉伯半岛的博物馆里也可以看到。但是,阿拉伯半岛家长这么做的出发点和美国家长完全不同。他们的这种行为可能和下面几个社会文化因素有关。

      首先,海湾国家通常被认为不具有“博物馆参观”的文化传统。虽然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在逐渐增加,但还是很少。“靠边站”的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是家长们不熟悉、不知道怎么利用博物馆资源(包括儿童博物馆和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特别是家长们会认为,他们不熟悉那种与博物馆互动的理想方式。

      其次,在崇尚集体文化和集体行为的社会里,一个人在公共场所中的举止是否符合公众所期待的行为标准的界定也远比在崇尚个人主义文化的社会中明确得多。

      此外,西方国家强调的独立自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并不占有一席之地。这倒不是说教育问题不重要,和西方社会不同的是,在阿拉伯半岛,非正规教育(比如所有传统的互动形式)与正规教育(比如学校)同等重要。

      学校虽然是法定的学习场所,但在博物馆、节日盛典和招待会(民间集会)等非正规学习场所学到的知识才是维系阿拉伯社会运转的独特方式。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节日盛典的极大兴趣。在此也就引出了我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

      远距离的感官(如视觉、听觉)更优于近距离的感官(如触觉、味觉、嗅觉)这种观点并没有普世性,即使西方社会也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也没有普世价值。不同的文化对感官的排序不尽相同,西方的感官顺序只是其中一种排序方式而已。

      儿童博物馆为儿童提供了多感官体验,同时,针对不同文化对各种感官重要性的理解差异,儿童博物馆也体现出一视同仁的态度。随着孩子们不断成长,当儿童博物馆不再适合他们的需求时,希望他们可以在其他类型的博物馆里找到乐趣。虽然,他们可能不会在那些博物馆里再看到这种包容性了。虽然阿拉伯半岛的人对文化、遗存、艺术和自然历史有着极大的兴趣,但阿拉伯半岛博物馆里有限的感官体验导致参观人数不会太多。与之相反的是,参加节日庆祝、公众盛典等这类囊括丰富感官体验活动的人数却在激增。一个为期一周的活动,即便是在偏远的地方举办,也会吸引超过十万人参加。

      儿童博物馆为儿童提供了多感官体验,针对不同文化对各种感官重要性的理解差异,儿童博物馆也体现出一视同仁的态度。

      从上面的简要论述可以看出,我提出的这三个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或正确的答案。每一个博物馆都有不同的社会文化特性,也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与其在总结中继续强调理解社会和文化属性的重要性,还不如抛出更多问题请大家思考。

      菲尔·麦金尼在2011年底之前担任惠普公司的首席技术员期间开创了所谓的“杀手锏问题”的公司文化,旨在鼓励员工进行头脑风暴,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麦金尼认为,要创新就要首先承认我们目前所掌握的知识不足,然后去寻找和发现能获得新知识新想法的全新资讯。这样做的原因是克服我们所有人都有的“很明显是第一个答案”的主观臆断心理,从而实现技术创新。麦金尼进一步解释说,“这个过程并不是寻求答案的过程,而是对显而易见的答案提出疑问和挑战的过程。”为此,麦金尼运用苏格拉底问答法指出:提出那些可以改变你对事物的既定看法并对你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思考你为什么认为你的答案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验证。也许,苏格拉底问答法的重点是并不纠结答案的正确与否。

      因此,基于今天提到的方方面面,围绕“重新构想儿童博物馆”这一主题,我在这里提出三个问题供大家讨论:

      您的博物馆目前有邀请观众参与一些直到最近都只在私下进行的“公开活动”吗?效果如何?

      您的博物馆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设想下运营的?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运营?

      本文改编自《了解观众 ——博物馆:一个体现社会文化的场所》(Understanding the Audience: Museums as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s),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9年第3期(总第15期)。作者:帕梅拉·厄斯金-罗夫塔斯(Pamela Erskine-Loftus) 曾在美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和卡塔尔的博物馆工作。

      《博物院》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协办的国家级博物馆行业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专题探索、理论研究、博物馆实践,涵盖与博物馆相关的以下学术研究成果: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史;藏品征集与保管;藏品修复与保护;藏品研究;展览与展评;博物馆教育;宣传与文创;博物馆管理;开放与安保;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数字化与信息化;专著与论文述评;与博物馆相关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古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博物院》杂志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36面,全彩印刷,面向国内外发行。

    Top